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我本身是外油內乾肌,過去保養過度導致出油、爆痘,長期下來甚至把毛孔撐大了。這次,我決定嘗試肌斷食,希望找回肌膚的平衡。這 180 天,我實驗了一件事:不用任何保養品,只用純肥皂洗臉,進行所謂的「肌斷食」。
肌斷食的第一週,真的很硬。洗完臉乾到緊繃,臉頰乾癢,甚至脫皮,一度懷疑人生:「這樣下去真的可以嗎?」身邊的朋友也不免投來疑惑的眼神:「都不擦保養品?只用純肥皂洗臉?你確定這樣不會爛臉嗎?」
但我選擇相信。不是相信什麼神奇配方,而是相信書中提到的邏輯 ——「我們的肌膚原本就有自我修復的能力」,只是被長期的保養習慣干擾了。我也想相信自己的身體,特別是這張臉的智慧。既然它曾經能自我代謝油脂與水分,那麼,當我願意放下干預,或許它會告訴我:其實,我可以自己來。
(左圖剛開始肌斷食臉部會紅紅的無光澤+粗糙、右圖是半年後的樣子,雖然是影片截圖畫質不太好但臉部光澤感很好)
老實說,肌斷食的第一週真的超級艱難。洗完臉乾到像被風吹過的沙漠,整張臉緊到只要一微笑就刺痛。更崩潰的是——不能擦化妝水、不能上保濕,只能等它自己出油。問題是,我的臉根本等不到油出來,只有一片紅紅乾乾又緊繃的痛感。
某天晚上我洗完臉,坐在床上等了 30 分鐘,臉紅到發燙、甚至有點刺癢刺痛,真的快懷疑人生:「這樣繼續下去,不會爛臉嗎?」
我試著翻書、查資料,想知道這是不是正常的反應。這時候我讀到一段話,讓我心情稍微安定了下來—— 其實我在嘗試純肥皂肌斷食之前,最讓我安心的一件事是:這套方法並不是什麼神祕偏方,而是源自歐洲皮膚科與自然療法界流行的「肌膚斷食(Skin Fasting)」觀念。
在歐洲,許多皮膚科醫師會建議敏感肌、酒糟肌、長期痘痘患者回歸最基礎的洗卸保養,甚至完全暫停所有保養品,讓皮膚重新恢復自我調節機能。他們認為現代人因為「保養過度」,反而讓皮脂膜與皮膚菌叢受到干擾,形成惡性循環。 有些人甚至在短期內(例如 21 天或 30 天)只用清水或低刺激潔膚品清潔,觀察肌膚自然調整的能力。
當我讀到這些資料時,內心其實有點震撼,但也開始反思:我們是否太習慣用保養品「控制」皮膚,而忘了信任它?
我撐下去了,但不是靠意志力,是靠——耐心 + 少量凡士林 + 成分單純的乳液,是我撐過第一週的關鍵。雖然整體原則是不擦保養品,但我也很誠實面對自己的膚況:當肌膚真的乾到受不了、出現刺痛或乾裂感時,我會擦上一點成分單純、不含香精酒精的乳液來舒緩。這不是違規,而是體貼。
我漸漸明白,肌斷食不是一場自我逼迫的苦行,而是一種學會「少一點干預、多一點信任」的練習。這場旅程,也許不用做到百分百純粹,但只要方向對了,皮膚也會回應你。
進入第二週後,最明顯的變化不是「皮膚變多好」,而是——我開始沒那麼焦慮了。
洗完臉,皮膚依然有些緊,但不像第一週那麼乾癢;早上醒來時,臉一樣出油,但那層油不再讓我感到骯髒或油膩,反而讓皮膚看起來比較亮、有一點自然光澤。
最有趣的是,有一天早上我洗完臉準備出門,突然停住,心想:「欸?我今天什麼都沒擦,竟然⋯⋯沒感覺!」 那是一種很神奇的時刻,不是皮膚變完美了,而是我不再焦慮「沒有保養」這件事了。
毛孔也似乎慢慢在改變:不像以前一樣2-3天就長出黑頭粉刺,這個週期似乎拉長許多,我甚至不需要在使用水楊酸來去角質,只要在有明顯粉刺的時候,用手工皂多洗幾次,洗乾淨就可以。也不需要使用B3菸鹼醯胺(Niacinamide)來縮小毛孔,皮膚摸起來也比較平滑。雖然偶爾還是會有小突起或泛紅,但整體狀況真的穩定了許多。
天氣變化時(比如氣溫驟降、濕度降低),皮膚還是會有一點小起伏,但我開始懂得不驚慌、不立刻補一堆東西。而是先觀察、再決定是否用一點點單純乳液或凡士林舒緩。
不要每天照鏡子檢查細節,請用「整體感」來觀察變化。
與其糾結今天是不是又多了一顆粉刺,不如問問自己:這週整體膚況比上週更穩定嗎?自己照鏡子的情緒,有沒有更放鬆了一點?
肌斷食不是立刻美肌的魔法,它更像一場「減法式的自我對話」。
第二週,我開始相信:也許,我真的可以不靠保養,活出健康的皮膚。
在第二週的某天,我滑 Threads 的時候剛好看到有人分享在德國執行肌斷食的慘痛經驗,說完全不適合、皮膚乾到不行。 有實驗精神的我,剛好 2 月人在法國旅行,就想著:「那我也來試試看,在歐洲的乾冷冬天,肌斷食能不能活得下來?」
一開始照著台灣的方式,洗完臉後擦上一點凡士林,結果還是癢,感覺根本沒保濕到;皮膚像紙一樣乾,心想:「嗯⋯⋯是不是失算了?」
後來突然想到,我有帶原生的荷荷芭油,就試著把凡士林換成它。沒想到!一擦上去,肌膚立刻比較舒服,後續也穩定了下來。 而且最神奇的是:擦完荷荷芭油之後,再加上自己皮膚出油,竟然完美平衡——臉變得非常明亮、有光澤!
原本在台灣一擦荷荷芭油就滿臉油光,但在乾燥的歐洲竟然剛剛好。
這段經驗讓我深刻意識到:「肌斷食不是一種禁慾式的折磨,而是一場學會觀察自己、調整步伐的練習。」
所以如果你也在不同氣候區生活、旅行,其實可以根據當地濕度與自己膚況,靈活地為肌膚提供一點點支持,而不是死守『什麼都不擦』的原則。
(2025三月在法國用荷荷芭油肌斷食的膚質)
進入第三週,有一句話開始浮現在心裡:
「皮膚不再讓我焦慮了。」
每天醒來、照鏡子的時候,那種「今天會出狀況嗎?是不是又脫皮了?」的焦慮慢慢消失。雖然現在是台灣最悶熱的六月,洗完臉還是會短暫感到繃,但那感覺大概不到五分鐘,而且只是微微緊,不再乾癢刺痛,整體已經穩定許多。
最讓我驚訝的是,我開始重新相信自己的肌膚。原來它真的可以自己調節,不靠保養品也能回到一種自然的平衡。
其實我在臉部肌斷食之前,就已經用純肥皂洗全身五年了。當時也因為學芳療、接觸到天然保養,曾試著用純露保養臉部,結果反而造成嚴重的泛紅、發炎與過度出油,讓我一度懷疑自己的臉是不是真的不適合天然保養。後來也忘了那到底是「過渡期」,還是真的不適合。
但這次,因為有書中清楚的邏輯與實際案例支持,讓我更安心地撐過肌斷食的挑戰期。撐過之後,真的覺得很值得——尤其是,發現自己以後再也不用買瓶瓶罐罐的保養品,那種自由感,讓人超級興奮!
這場肌斷食,說穿了,不只是跟皮膚相處而已。
它更像是一場信任的重訓,一場學會「不干預」的練習。
每天看著鏡子裡那張臉,乾燥、脫皮、不穩定,難免焦躁。但我告訴自己:既然我選擇了這條路,就要給肌膚一點時間。不是它做不到,而是它還在重新適應、重新找回原本就有的節奏。
在肌膚願意恢復平衡之前,你願不願意等它一下?願不願意放下「我一定要馬上修好它」的焦慮,而是靜靜地陪它走一段路?
這樣的心情,其實很像我過去練習斷捨離的過程。一開始會不安、會想立刻補回什麼,但當我願意「什麼都不做」一段時間,反而開始看到真實的需要、看到空間中的呼吸感——這次的肌斷食,也一樣。
肌膚有它自己的節奏,而我正在學習,不插手、不催促,用信任、耐心、無為而治的方式,重新認識它,也重新認識我自己。
現在的我,即使只有擦上防曬霜,也能自信地出門見人。
我不覺得自己的皮膚變得多好、多滑、多亮,但它變得很穩定,而且不再讓我感到焦慮。
半年過去,我慢慢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節奏:根據天氣、膚況和當下的生活狀態,選擇最極簡、剛剛好的方式對待我的臉。肌斷食讓我意識到,皮膚就跟任何重要的關係一樣,只要給對了適量的空間與滋養,它就會回報你最好的樣子。
我不再想「修好」我的皮膚,而是選擇「理解」它。這段路,不是為了什麼完美膚質,而是為了找回那個能自在照顧自己、理解自己的人。
如果你也曾經在保養裡迷失,如果你也覺得瓶瓶罐罐讓你越來越不安,或許可以試著停一下。給肌膚一段空白的時間,或許它會帶你回到某種你早就擁有、只是被遺忘的平衡。